梦娃(上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应邀赴济宁考察座谈
文汇报头版头条关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这是上海首个信息化标杆培育校——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以数智技术为核心,逐步开启的
数字教育新图景:语文课堂上,学生用“云笔”完成练习后,老师除了能看到答题时间、准确率
等信息外,还能通过学生的书写停顿、压感等笔迹数据,捕捉学生答错题的原因;攀岩课上,体
育老师留意到一名同学的“云手表”,发现她在自主探索攀爬路线时心率稳定区间远高于其他学
生,于是学校专门为她量身定制了更多攀爬练习,还邀请她加入了思维创新社团,最终助力这名
学生在第3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斩获一等奖……
这样的学校,如今在上海越来越多。作为全国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推进教育数
字化转型三年来,上海已持续建设了30所数字化赋能示范校以及200余所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
从筑牢“数字基座”到启用“三个助手”,从建设智慧校园到打造元宇宙应用场景……可以说,
一场场教育变革正助力上海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生态,让大规模因材施教从理想变成现实。
撬动“教与学”深层次变革,从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跃迁
学校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阵地,学生和教师是实施数字教育的主体。近年来,上海着力建
设“智慧校园”“数字大脑”“数字驾驶舱”等,整合校内所有数据资源,以数字化赋能校园治
理,努力实现从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系统性跃迁。
在卢湾一中心小学,上课铃声响起后,教师就能通过界面上显示的学生虚拟头像变色程度来
判断学生的准备情况;再看学生的教室,灯光“忽明忽暗”,可根据室外光线调节到最适合的室
内照明亮度;通过物联网技术,校园内的灯光、
水质、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也“尽在掌握”……
卢湾一中心小学早在2010年就开始尝试将数智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碎片化场景,2018年该校全
面启动数智技术与情感教育双驱动的小学育人模式探索实践。去年,这一探索获得2022年基础
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作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上海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
载体。如何以数字手段撬动“教与学”领域的深层次变革,从而产生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新范
式?
近年来,上海持续打造“上海学校数字基座”,中小学备课、教学和作业辅导“三个助手”
数字教学系统、教师研训一体化平台等一系列全市性的教育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以项目驱动推
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
在沪上不少中小学,已成为老师们得力帮手的“三个助手”,便是一个生动的实践。“三个
助手”包括课前备课助手、课堂教学助手以及课后作业辅导助手。试用“三个助手”上课一年多,
江湾初级中学教师们发现,教学更深入,学生学习更充分,课堂活跃度显著提升。
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有590所学校、7691位教师、9.5万余学生使用“三个助手”开展教学实
践。此外,本市正在建设35所整体试验样板校,其中包括18所初中薄弱学校,以此更好地发挥数
字化对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价值。
推进数据支持下因材施教,全方位赋能教师发展
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关键在教师,难点也在教师。如何通过数字化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与
技能,为广大教师的职业发展进一步赋能?
作为全国七个“智慧教育示范区”之一,闵行区为教师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系统和教师
大数据系统,对区域教师的基础信息、教学活动、教研
活动、奖惩情况等进行采集和记录,对教
师进行多维度精准画像。六年多来,这两大系统已记录了近百万条结构化数据和5万多个教师大资
源包。
“通过精准画像,老师们不仅对自身发展现状有了更明晰的了解,教育部门也能利用数据分
析对老师进行多维度评估,促进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闵行区教育学院院长朱靖表示。
“海上名师坊”是上海教育创新教育资源服务、满足大规模个性化教育的又一新尝试。它是一
座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多学科的在线学习资源库。在这里,老师们既可拥有自己专属的个人教师
坊,
在网络空间推出自己的教学代表作,也可以随时学习和借鉴名师的教育教学方法。
为建设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上海正积极推进数据支持下因材
施教、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方面的教师专业能力与数字素养的提升。
截至2
022年底,全市17万余名中小学教师已全部完成不少于50学时的全员培训。
在虚拟仿生场景中“实训”,为职业教育发展探新路
数字化转型的提速,让上海职业教育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专业实训室,学生们佩戴AR眼镜,眼前立刻浮现出新能
源汽车电池、
发动机等各个零部件的虚拟影像。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在360度沉浸式的环境
中学习如何拆装、维修电池。这样一来,原本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专业技术动作,在新技术的赋能
下,轻松地“走入”了学生实训课堂。
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陆莹介绍,眼下,该校的智能汽车服务、健康护理等相关专业大
类,都已借助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在虚拟仿真的企业和生活场景中习得新知识新技能。
南湖职院数字化产教融合虚拟仿真基地项目,也获批上海市元宇宙重大应用场景首批建设成果。
记者从市教委获悉,聚焦可复制、可推广、高质量的教育应用场景,本市已持续培育创建了
17所职业教育领域的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校。
丰富老年教育智慧场景,助力全民终身学习
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伴随城市数字化转型加速,
如何满足广大老年群体“老有所学”的需求,引导更多老年人主动拥抱数字社会、享受智慧城市的
红利?
在上海老年大学的“智慧生活体验教室”,日常生活中的智能设施已成为校园里的教具。出
行、就医、消费、文娱……高频的生活场景在校园里一一“复刻”,老年人可以在这里大胆地体验、
“试错”,
打消对智能技术畏惧、疑虑乃至排斥的心理。借助“沉浸式学习+模拟应用”新手段,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跨越“数字鸿沟”。
让不少老年人深感欣慰的是,类似的老年教育智慧学习场景,这几年正陆续出现在他们的家
门口。2021年底,静安区率先新增一所区级老年大学——静安乐龄老年大学,织密静安“8分钟
学习圈”。
而在市郊金山,占地3000平方米、拥有九大智慧学习中心的康城老年大学如今每学
期开设20门课程,招收2000名左右的学员。根据计划,到2025年,上海全市将建设100个老年
智慧学习场景。
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持续努力,目前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涌现了一批特色实践案例。下一步,上海市教委将在教育部领导下,
继续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
国家试点区建设,放大数字化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大规模因材施教等方面的独
特作用,促进数字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